樱桃树作为“春果****枝”,以其悠久的历史、丰富的品种和蓬勃的产业,奏响北京春日的生机乐章。
历史传承:千年栽植的文化印记
北京栽植樱桃树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,元代《析津志》中已有“含桃大如珠”的记载,表明至少在元代,北京地区已有樱桃树栽植。明清时期,樱桃栽培更为广泛,海淀冷泉一带“每春时樱桃花开遍山谷”,香山樱桃沟更因“樱桃花万树,春来想灼灼”的盛景成为文人雅士的打卡地。门头沟妙峰山樱桃沟则以300多年的种植历史闻名,其樱桃因色泽艳丽、果肉细密,清代成为皇室贡品,慈禧太后钟爱的“樱桃肉”便取材于此。
品种演进:从本土毛樱桃到国际甜樱桃
北京历史上以毛樱桃为主,这种樱桃果形小、状似珍珠,多散生于山沟沟边坡沿,虽味美但产量有限。20世纪20年代,欧美大樱桃(甜樱桃)通过裕民、琅山两果园引入北京,其果粒大、皮薄、核小、肉嫩的特点迅速赢得市场青睐。新中国成立后,樱桃栽培逐渐增多,但多为庭院栽植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海淀区从山东、大连引进苗木,建立小面积生产园,经过多年摸索,甜樱桃在北京大面积栽培取得成功。如今,北京樱桃品种已达百余个,从早熟的“布拉”到晚熟的“科迪亚”,采摘期从5月上旬延续至6月中下旬,满足市民对不同风味和成熟期的需求。
产业蓬勃:科技赋能的绿色经济
北京樱桃产业已成为近郊兴绿富民的缩影。截至2025年,全市樱桃种植面积超6万亩,年产量超1000万公斤,产值3.5亿元,是亩均产值最高的果树。产业以顺义环舞彩浅山和潮白河沿岸为中心,带动海淀、昌平、通州等主产区发展,形成环六环樱桃观光采摘带。科技是产业升级的关键:
品种创新:推广自花结实品种,解决授粉难题,提高结果率;引进“美早”“布鲁克斯”等新品种,丰富市场选择。
技术优化:通过矮化密植、温湿双控等技术,将樱桃上市期从5月提前至4月;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、温度等数据,实现精准种植。
产业融合:推出樱桃擂台赛、CityWalk农旅风景线,整合植物园樱桃沟、翠湖公园等周边资源,打造“采摘+文化+旅游”新模式。
文化象征:美好生活的诗意表达
樱桃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:
圆满幸福:樱桃外形圆润光滑,寓意家庭和睦、团团圆圆。
美好甜蜜:樱桃果实鲜红、果肉嫩滑,象征纯洁甜美的爱情,是赠予爱人的佳选。
正直奉献:樱桃树树木直立生长,外形挺拔,寓意为人刚正;硕果累累时,象征热情团结与无私奉献。
生态贡献:绿动京城的绿色屏障
樱桃树作为经济林,在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同时,也为首都生态环境作出贡献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.9%,城乡公园总数达1065个,樱桃树与银杏、国槐等共同构建起“山区有绿屏、平原有绿海、城市有绿景”的生态格局。其适应性强、易养护的特点,使其成为城市绿化、庭院美化的优选树种。